中国传统文化中,历来重视家庭的作用,家政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。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“家政”的民族。古人说,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可见家庭管理是多么受到重视。
早在周代,我国就开始有了家庭教育和家庭管理的思想。例如,《礼记·内则篇》上说:“子能食之,教以右手,能言,男维女俞,六年,教之数与方名。七年,男女不同席,不共食。八年,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,必后长者,始教之让。九年,教之数日。十年,出就外付。学书记,朝夕学幼仪。十有三年,学乐。二十而冠,始学礼……”在“家为国本”的观念指导下,中国历代都有这方面的专门理论著作。或提出女子、男子各自的品德修养标准,或讲授教子的方法,或规定日常礼仪规范,或论述治家的学问。如汉代班昭的《女诫》、唐朝宋若照的《女论语》、明朝的《温母家训》。最著名的是明末清初朱用纯著的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。
中国家政学研究起步较晚。辛亥革命以后,我国在女子小学里设有手工课,在女子中学设有家事、园艺和缝纫三科。解放前,我国的一些大学中设有家政系,开设了家政学课程,并出版了家政学的教材和书籍。从1919年北京女高师设立家政系起始,其后二三十年间,燕京大学、华西协和大学、复旦大学、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和几所师范学院,共十一所院校,相继开设了家政系。其中有些侧重于培养幼儿哺育和儿童福利,有些侧重于培养营养和饮食等专门人才。
解放后,我国除台湾省外,高等院校没有再设立家政系或家政专业,但家政学的主要内容在其他学科中有所体现。例如,家庭、婚姻、幼教、烹饪和缝纫等问题,在家庭学、社会学、伦理学中均有所涉及。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,进入80年代,家政学研究和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。1985年,河南省妇女干校办了“女子家政班”。1985年10月大连市开办了“妻子家政班”。1988年2月,我国第一所传播家政知识的“武汉现代家政专修学校”在武汉成立。这标志着家政学正在朝规范化、理论化、学科化方向发展。如今台湾的家政教育已有较好的发展。